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申报书  创新点
创新点

     1)机制创新:创建数字素养协同培养和评价反馈机制

      创新突破传统数字素养教育单一主体主导、资源分散、缺乏闭环反馈的局限——以顶层设计打破部门与校际壁垒,构建省级统筹+校内联动+制度保障的立体化机制。省级层面依托图情工作委员会组长馆优势,联动全省高校办赛事、搭平台,破解跨校资源难以整合的难题;学校层面以图情工作委员会为核心,通过《实施方案》制度化协同,推动图书馆与多单位深度协作,避免各自为战的碎片化教育;同时借助省高校馆馆长会议、校内年度会议建立动态反馈渠道,让教育调整有依据,实现资源整合协同育人评价优化的闭环,既提升育人效能,又为数字素养教育长效推进提供全新制度支撑。

     (2)方式创新:打造基于“四路径”的“三进阶”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创新融合“广度覆盖”与“深度递进”。“四路径”构建多维度育人网络,确保数字素养教育渗透学习全场景,打破课堂边界;“三进阶”紧扣专业需求与成长阶段,让培养更具针对性,形成“多路径支撑、分阶段提升”的特色模式,区别于传统单一课程或活动式培养。特别是开发“信息素养大赛暨知识产权竞赛”,由校赛升级为省赛,这既是推广,也是创新

     (3)内容创新:构建“学科分类+年级分层”培养内容体系

      突破“内容同质化、进度统一化”的局限,“贴合专业需求、适配成长阶段”为核心,实现分类培养与因材施教,创新打造双维度精准培养体系。①学科分类:“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纳入培养方案,面向17个学院60个专业的四大类学科群,开设必修或专业限选课,嵌入相应专业的差异化案例,解决“公选课一刀切、与专业脱节”问题,凸显数字素养教育的个性化、针对性。②年级分层按成长规律分层,围绕专业能力培养,构建适配不同年级的课程与培训体系。以“分类抓专业适配、分层抓成长适配”,实现数字素养教育从“泛化覆盖”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有效提升培养针对性与学生数字化实践能力。


申报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