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申报书  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2.1 工农交叉,重构课程体系

融合工科与农林学科知识,实现专业交融,建设农林院校一流工科专业。构建结构工程+设施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岩土工程+土地整治等领域的跨学科专业模块(图2);30人次教师开发跨学科课程,开展跨专业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模式,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


专业交融与课程重构

在专业交融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建设农林院校的一流课程体系。面向工农交叉行业需求设置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对接产业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整合工程、农业等学科资源,推进模块化、协同化的工农交叉课程体系创新。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升解决乡村振兴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实践驱动,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学科竞赛、科创项目为重点拓展第二课堂(图3)。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组织多种类型的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成立科创项目指导团队,由校内外专家共同担任指导教师,提供项目选题、方案设计、技术实现和成果展示等环节的全程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搭建校企合作、联合毕业设计两个实践平台。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开设校企合作班,企业负责人担任合作班级导师,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提出面向行业需求、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职业素养全面的联合毕业设计理念,建立联合毕业设计实战案例库,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2.3思政保障,塑造工匠精神爱农情怀

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专业-课程-实践三结合育人新格局(图4)。在专业建设中,将思政建设无痕融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环节,构建深度融合的思政与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中,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入手,既保证课程的专业深度,又融入思想价值观引导,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联合毕业设计等平台,通过农业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认识行业发展背后的社会责任。

“三结合”育人新格局

全方位的思政保障,有效解决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实践创新等环节中课程思政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申报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