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化解构+数字化适配:学术引领课程知识体系一体化重构
以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的前沿科技成果融合国家级、省级名师的先进教学经验,重构课程知识图谱(图2)。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引领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术成果的“产学研用”一体化重构;面向混合式教学要求,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动态配置到数字课程和课堂教学,引领教学资源与教学环节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重构。按照“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研究技术”4大模块,录制了82个微课视频,配套36套测试题(弹题+章节测验+课程测验);编制92个插页成果(诺奖海报+理论创新+技术发明)和48个教学案例(科创研讨+实践应用+学者评述)。
(2)全过程交互+多模态互动:资源驱动TQPTR教学方法系统优化
依托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互动效能,重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课前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和相关科研课题案例,学生依托微课视频、弹题和网络资源进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TBL),凝练科学问题,设计研究路线,反馈学习难点和知识盲区;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问题启发(QBL)、项目探究(PBL)和主题讨论(TBL)等多模态互动,在案例解读中学习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和协作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专业理论和三农情怀;课后教师发布作业,学生依托线上评测题库和线下科创项目、学科竞赛进行资源引领的互助学习(RBL),反馈改进意见。依托混合式教学,实现师生之间在“课前-课堂-课后”的全程交互,构筑“自主学习有深度、引领学习有高度、互助学习有温度”的学习场景(图3)。
(3)形成性评价+达成度评估:成效导向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持续改进
动态引入“教学督导员、专家同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和评价,依托数字课程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成效进行数字化追踪。以学习成效为导向,实施教学过程支撑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提取反映“学习参与度、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度、专业认同度、双语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协作能力”的多元评价要素,形成“过程+结果”的个性化学习履历,以学习成效反馈教学资源和方法的持续改进。以育人成效为导向,开展课程目标契合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估。从“知识筑基、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进行动态评估,以育人成效推动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