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思政课在培育知农爱农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关键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满意度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达91.6%,比成果实施前提升10.5%。2021级本科生陈茂琛说:“被余松烈院士的故事深深感动,从那时起,心系祖国农业发展的种子开始了萌芽。”
学生爱农情怀深。学生深入田间接地气,6年来127294人次学生走遍全省55077个行政村开展宣讲、调研和服务。
学生兴农本领强。学生围绕强农兴农做双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奖数量显著增多,2022年首次获国家级金奖以来,3年获13项国家级金奖,其中2024年金牌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农林高校第2位,山东省高校首位;红旅赛道金牌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见图五)
毕业生表现佳。以“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门大威、“齐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李丰等为代表的大批毕业生扎根“三农”一线,服务乡村振兴。
二、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成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思政“金课”,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清单和教育部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思政实践数字地图入选教育部《2025“大思政课”手绘地图》。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三、教师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成果的实施,使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教师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研究团队获评教育部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思政课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5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6篇。
四、思政课教学特色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
本成果在华南农业大学等11所农业院校推广应用,均取得显著效果。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侯衍社教授给予高度评价:“红绿交融,理实一体”理念先进,体现了农业高校特色,在国内同类高校具有重要推广价值。(见图六)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了32次专题报道。《光明日报》以“红绿交融、理实一体,培育知农爱农时代新人”为题专题报道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中国教育报》以“数智融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题报道学校思政课改革经验(见图七)。学院教师在各类会议作报告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