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培育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毕业生投身于农业农村相关领域的比例提升78%;近两届毕业生从事数智相关岗位比例提高30%;学生累计发表论文52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32篇、教学案例奖152项;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科竞赛方面,学生获奖数量增长3倍,获奖率由22%提高至57%;在“互联网+”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2项、省级奖项74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3项。
社会实践方面,在校生积极担任乡村科技专员,参与“万名学子联万村”等社会实践活动,协助成立乡村驿站634个,开展特色农产品直播20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312个,完成乡村振兴专题报告634篇。
(2)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教学研究方面,团队承担省部级教研课题37项,发表教研论文54篇,7篇教学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团队成员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农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山东省决策咨询奖2项、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5项;多人荣获“青年泰山学者”、农业农村部“科教培复合人才”、教育部“优秀案例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专业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出版《农业大数据分析》《区块链金融》等数智农业领域教材10部;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6个省级实习实践基地、355个校级实习实践基地。
社会服务方面,16篇三农领域智库报告获省委书记等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多项建议被采纳并转化为省级政策。10名教师获评生猪、食用菌等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教师累计培训三农管理人员7.28万人次,并向新疆、西藏等中西部地区开展专项培训1300人次。
(3)成果推广应用影响广泛
成果应用方面,本成果构建的“四融合、两结合、三协同”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已被中国农业大学等17所国内高校及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等7所海外高校推广应用。
成果推广方面,通过新华网、山东新闻联播、山东教育新闻、闪电新闻等电视媒体、山东省高校新农科创新创业联盟、山东省数字经济学会等高层次平台进行专题推介12次;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16家主流媒体报道累计达960次,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与示范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