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申报书  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以“四融合”破解人才培养路径滞后

聚焦“价值+知识+能力+技能”深度融合,破解人才培养中知农爱农情怀缺失、强农兴农本领不足的短板,重塑数智时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结构。

价值融合12门特色课程和121个思政案例中嵌入农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现代管理理念三大价值模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知识融合构建经营管理、数据分析、智慧农业和农业经济4大知识模块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拥有广博知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能力融合:通过案例研讨、项目驱动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将经营管理思维与数智方法结合,提升学生多重问题解决能力。

技能融合:以数智工具应用为重点,将农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等技术训练纳入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数智技术应用技能。

2)以“两结合”突破教学实践场景隔离

立足校内与校外两大场景,通过“虚实结合”与“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将理论认知与产业实战深度融通,锤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虚实结合:建设“数字孪生”实训体系,打造智慧农业仿真平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构建数字农场管理等虚拟场景。通过“案例推演+数据建模”的沉浸式训练,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分析判断与创新应对能力。

产教融合:与清华紫荆、现代农业园区等8个主体,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和“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构建“认知体验—基础实操—顶岗实战—创新创业”的“四年贯通递进式”实践链。持续推进1万个乡村驿站建设,形成“课堂仿真—田间实战”双循环机制,淬炼学生农业认知与产业洞察力。

3)以“三协同”强化多元育人主体联动

构建“校地+校企+校际”三维协同育人新机制,整合政府、企业与高校优质资源,形成“国家战略—产业需求—教学创新—行业推广”闭环育人体系

校地协同:与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共制“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实体化运作4个校地共建农业产业研究院、381个科技小院及634个乡村振兴驿站,作为学生实践的一线课堂。

校企协同与山东种业集团等企业,成立“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362处数智农业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参与《数字农业》等8门课程开发,实现“课堂—田间—产业”全链条育人。

校际协同:牵头成立“山东省新农科教育联盟”和“山东省数字经济学会”,与10所涉农高校共建跨校选课平台,共设“农业数字经济”微专业,构建“政策引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育人机制。


申报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