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联合打造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交流模式成效显著,随着该校交换生完成为期四个月的访学,两校以“学术共建、文化互鉴、优势互补”为核心的合作体系全面落地,为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农业管理人才提供了创新范式。
两校依托各自学科优势,构建了适配农业经营管理领域的特色课程网络。卢布尔雅那大学经济学院(获AMBA、EQUIS、AACSB三大国际认证)为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开设“欧盟农业经济政策”“跨境农产品贸易”等课程,通过世界贸易模拟圆桌会议、企业案例解析等实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直击欧洲农业经营管理一线。“在分析斯洛文尼亚蜂蜜出口数据时,我发现其流通逻辑与山东苹果供应链模型相通,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农业经营管理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参与访学的学生表示,在为巴尔干半岛小酒庄设计中国营销方案的过程中,更深刻理解了“经济数据背后是人与土地的故事”,实现了从书本理论到实战应用的跨越。
基于两校特色,双方还聚焦农业数字化、文化传承、青年创新三大领域规划具体合作路径,让学生成为跨校协作的“桥梁纽带”。农业数字化方面,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实践经验与卢布尔雅那大学“数字乡村2030”前沿研究成果,推动双导师联合开展《区块链苹果溯源》课题,探索跨境农产品溯源技术应用;文化传承领域,结合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农耕文明博物馆田野资料与卢布尔雅那大学阿尔卑斯山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源,策划“种子与诗歌”中欧农业文化展,促进农耕文化交流;青年创新板块,整合山东农大“互联网+”农业创业孵化器与斯洛文尼亚社会企业加速器,支持两校学生组建跨境团队,开发“多瑙河农庄”虚拟旅游APP,探索农业文旅融合新路径。合作中,两校创新性融合治学模式,采用“中国式高效攻坚+欧洲式深入研讨”的联合课题推进方式,兼顾效率与深度,山东农大学生向欧洲伙伴介绍“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案例,展现中国政策执行力,同时将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企业个人英雄主义”创新理念传递回校,实现双向学习。
访学过程中,两校通过“学术挑战+文化浸润”双轮驱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学术层面,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用英语参与欧盟农业补贴政策辩论,将山东梨农实际困境融入课程论文,以“中国视角”分析欧洲经济问题,学术思维与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文化层面,学生深入感受卢布尔雅那的文艺氛围与斯洛文尼亚的自然人文风光,通过实习实践、国际交流活动,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逻辑。“在山东农大,我学会研究一粒种子;在卢布尔雅那大学,我学会从全球贸易视角看种子背后的产业链。”学生的感悟道出了合作模式的价值——让学生在“泰山厚重”与“阿尔卑斯灵动”的碰撞中,构建起更全面的认知体系。
据悉,两校将进一步扩大交换生规模,推进联合课题落地,计划每年举办“中欧农业经营管理创新论坛”,推动师生深度参与跨境农业实践项目。山东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卢布尔雅那大学的合作打破了地域与学科壁垒,让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现“1+1>2”的效果,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为农业领域培育更多能链接中外、兼具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