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申报书  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全面对接乡村,建立与产业一线紧密结合的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育人新平台

组织师生完成全省55077个行政村调研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布局,建设了1万个集数据采集、技术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驿站综合育人平台,将传统的“点状”实习转变为“网状”沉浸式实践,提供扎根产业、常驻乡间的稳定场域。

构建学校“部门对地市、学院对县区、教师对乡镇、学生对乡村”网格化保障体系,服务全周期乡村实践。聘任学生担任科技专员,鼓励学生在乡村驻村蹲点、自找苦吃,开展乡村数据收集、劳动实践等六项工作任务,在乡村历练中不断厚植爱农情怀。

2)强化情怀培养,构建“乡土感知-深度融入-知农爱农”的思政实践新体系

设置《思政实践》+《专业实习》的价值与认知双轨融合实践课程,将驿站转化为“思政田间大课堂”,撰写《乡村发展报告》。

         入学初:完成家乡乡村专题调研,形成“第一份乡村调研报告”,实现“未学专业,先下田间”。

         学习中:寒暑假年度驻村,持续观察、跟踪服务同一驿站,记录乡村变迁和产业变化,撰写《乡村发展年度报告》。

         毕业时:撰写《大学四年乡村发展报告》,突出为乡村发展所做的贡献,并在驿站面向农民开展情怀汇报。

 

3)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多学科、全链条的“产区育人”新模式

全面重构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环节,依托全产业链真实场景,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创建“选题来自产区、研究扎根产区、成果服务产区”的真题、真做、真贡献一体化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作为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兴农本领。

   产区选题:大三暑期基于真实产业需求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产区实施:学生驻点驿站,在产业一线开展研究实践。

   产区汇报:产区现场汇报,由产业专家考核成果贡献。

 

4)强化资源聚合,构建多元协同育人的“三阶贯通”新机制

三级平台:依托全省乡村振兴驿站、科技小院和产业研究院,建成“乡村驿站全域认知—科技小院专项攻坚—产业研究院集成创新”三级实践平台,提高社会资源协同育人效能。

三阶贯通:校内依托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平台,夯实基础实践;校外通过三级平台强化产业实战,链接实践教学、双创教育与真实产业。学生实现从基础认知到创新能力的贯通提升。

四方协同:构建“高校-政府-产业-乡村”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明确共建目标,强化协同育人,破解产业难题,形成以真实生产场域为载体、以学生能力进阶为主线的全链条育人新机制。

 

 


申报书

TOP